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中国碳交易机制5年内成型
发布时间:2010/11/02 13:56:00浏览次数:3098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信号首次得到明确。

  在10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中,包含着引人注目的一段表述是“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给“碳排放交易”给出明确的实施时间。

  此前,国务院10月18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及市场人士认为,此番表述,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在政策上已很明确,而不再是“研究”、“准备”。

  “碳排放交易市场手段得到官方首肯,方向已经确定。”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唐人虎对本报记者表示。

  碳排放交易三大争议虽然国家对碳排放交易给出积极的政策信号,但本报记者了解到,对于碳排放交易还存在三大争议:市场的需求从哪里来、交易从哪里开始以及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首先,既然要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就必须解决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

  而现在,需求难以看到。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与碳市场顾问吕学都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在中国还不可能大规模开展碳交易,中国企业没有买的需求,因为没人要求他们买。

  唐人虎也指出,目前还没有很明晰的市场需求要素。

  事实上,有强制性排放约束指标,才能有清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也就是说,需要强制减排。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只有强制减排,才会有大规模碳排放的买和卖,“如果自愿减排的话,企业出20块、200块购买碳排放是可能的。但如果要出2亿,连门儿都没有。”

  不过,如何进行强制减排也存在争议,如交易从哪里开始。有不少专家,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建议,要试行国内的碳预算,把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国内折算成每个单位具体的碳预算和碳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这样,节省下来的碳指标就可以进行交易。”张坤民说。

  也有不少官员、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碳交易可以先从某些特定行业及特定地区开始试点。如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指出,可选择在特定行业、特定区域进行碳交易试点即“双特”交易试点。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10月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时透露,中国将在5年内在部分行业和地区试点推出碳排放交易。

  “碳排放交易一开始规模不会特别大,为今后大规模交易做铺垫,这主要与中国目前处于比较快的增长阶段有直接关系。”林伯强说。

  事实上,碳排放交易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也存在争议。林伯强指出,很多人回避中国发展阶段的问题,而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推出碳排放交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关注。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告诉本报记者,“有地方担心开展碳交易试点对GDP增长和招商引资带来潜在影响。”

  事实上,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是过高的减排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洪波对本报记者表示,市场机制只不过是实现减排目标的手段。

  自愿减排交易或为第一步尽管有上述操作难题,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即从培养锻炼碳交易的意识和能力来看,碳排放交易的第一步应从自愿减排交易开始。

  “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逐步形成对碳排放交易的能力,再制定强制减排目标。”陈洪波表示。

  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一直在牵头研究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

  据本报记者了解,《办法》根据各方意见进行反复修改,目前已经到第八稿。

  另外,本报记者从参与《办法》的权威人士处得知,《办法》原计划今年年底出台,但由于要备战11月底到12月中在墨西哥坎昆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办法》可能要延至明年上半年出台。

  其实,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在中国已有比较长时间,但成交数量很小。

  相比之下,台湾地区产业自愿减排由于奖励诱因的激励,参与比例达到56%。在10月23日的南都低碳时代(国际)论坛上,国立台北大学助理教授、台湾碳排放交易推广协会李坚明告诉记者,台湾地区政府会补助企业资本设备投资、减免能源税或碳税。

  另外,最重要的配套奖励诱因是,进行了自愿减排的企业,对于过去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台湾地区未来进行“总量控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制度时,可以给予碳排放权配额奖励。

  由于这些奖励诱因,台湾地区产业参与自愿减排的比例非常高,比如钢铁业、石化业、水泥业的参与比例都是百分之百。

  推动自愿减排离不开对企业的碳盘查,台湾地区从2003年开始推动所有产业的碳盘查。

  穆玲玲认为,目前中国开展碳排放交易基础薄弱的一个体现是,(碳排放)家底不清、碳排放清单尚待收集整理、数据报告和监测体系急需建立。

  记者:李梅影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