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一分钟读懂“国发11号文”
发布时间:2019/06/03 16:34:26浏览次数:1596

  聚焦国家级经开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

  两者均以开放为基本特征。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初期突破计划经济的体制障碍,集中优势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小气候”,并通过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在国家级经开区建设的同时,自贸试验区5年来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两者均以开放为基本特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政策、先进做法对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好的做法。

  国家级经开区是自贸试验区的测试平台。自贸试验区本身就是依靠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基础进行建设的。从区域范围看,目前,已经建立的12个自贸试验区基本上都以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区域依托进行发展建设。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包括了上海金桥经开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包括了广州南沙经开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包括了开封经开区,所以国家级经开区和自贸试验区具备联动发展的良好基础。

  从制度创新内容方面充分借鉴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改革试点。国家级经开区在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可以学习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的精神。比如,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做法和改革经验这对国家级经开区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链有效整合,发挥国家级经开区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也可以借鉴学习自贸试验区发展经验。在打造新的创业平台、构建市场化的新型孵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推介平台,自贸试验区也作了一些良好探索。

  聚焦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把握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日益增长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合作园。在国家级经开区里以区中园的方式建设国际合作园,既可吸引港澳资金和外国投资者,聚焦国别发展“某国产业园”,也可以按照行业,打造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结构优、研发功能强的国际合作园。

  加强内外资企业协作。发挥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的协同效益,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允许国家级经开区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激励。五是提升国家级经开区引资的质量,加大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财务等功能性机构的力度。

  坚持市场化运作。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优良营商环境。

  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将为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连接“一带一路”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聚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同时,也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的相关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目的是要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及其企业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建设公共科研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设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包括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立足各自特点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引入创新创业团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级经开区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增强发展的活力。

  聚焦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里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生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态,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下一步,将积极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要做好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汇聚高端制造、高效服务、高级人才,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支持设立服务国家级经开区产业集群的市场化平台、创新型机构,引导各经开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在这里,特别强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强调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