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低碳发展:大庆油田的新追求
发布时间:2010/08/16 09:28:00浏览次数:1730

  

  低碳经济,实质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时下,低碳经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所倡导和实践。这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还创造了社会价值,是人类的进步。

  大庆油田是能源生产的重要基地。“低碳经济与我们息息相关,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油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庆油田公司质量节能部主任孙英杰说。发展低碳经济,全力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已成为大庆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追求。

  低能耗:节约能源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大庆油田是产能大户,同时也是耗能大户,消耗的主要能源是天然气、煤、电还有渣油等。

  针对能耗高的特点,大庆油田确立“产能不忘节能低碳”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立体化”节能方式。近3年,虽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庆油田年均节能25万吨标准煤。

  发展低碳经济,最直接体现在油田的就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庆油田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产量、效益和节能的关系,编制并组织实施了《大庆油田“十一五”节能规划》和《大庆油田2009年-2020年节能规划》,让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大庆油田生产产生的污水含有很多余热,力神泵业公司燃油锅炉房利用油田回注水实施了热泵技术改造,为8万多平方米的厂区面积供热,年可节约渣油3350吨。

  在大庆油田,干部职工对“关、并、转、抽、换、优、推、管”的低碳发展“八字方针”耳熟能详。一整套优化措施被付诸生产实践:高含水井被关停,高含水层被封堵,投入大、效益低的站点被合并,高耗能设备被更换,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技术标准被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油田生产的技术含量。

  今年年初,大庆油田供水公司南区污水处理厂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创建“低碳厂区”活动,在办公设备使用上,他们设置电脑5秒进入节能模式,饮水机现喝现烧,杜绝循环加热。既节约了电能,又提高了电气设备使用寿命。

  从点滴做起,从节约一升油、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大庆油田人已经实实在在地过起了“低碳生活”。

  低污染:减少污染就是提升生活质量

  针对油田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水这个世界性难题,大庆油田创造了配聚新技术,在13个开发区块推广应用,每年平均利用污水5400万立方米。如今,大庆油田生产产生的污水全部处理合格后回注地下用于采油,也因此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污水利用示范区。

  以前,石油的伴生气都被放入空气中烧掉了。如今,大庆油田已将“伴生气”回收利用起来,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让空气更清新了。

  大庆油田对龙凤热电厂6台机组的晾水塔进行爆破拆除,大大减少了用煤量及烟尘排放量。大庆油田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指标,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天然气的使用安全环保,因此近年发展迅猛。大庆油田实施稳油增气战略,也让百姓用上了天然气。现在,大庆主城区基本实现了天然气入户,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生活质量也大大提升。庆哈、庆齐输气管道的建成,让天然气走进了更多百姓家中。

  正是有了这些努力,今年大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60天,这让很多来这里的人惊叹。

  低排放:清洁生产就是爱护美好家园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大庆油田打造绿色油田的现实需要。

  大庆油田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推进减排减噪工程,使清洁生产贯穿施工全过程。

  “时时以环保优先,处处讲究清洁生产”。大庆油田每年作业、洗井6万多井(次),地面建设施工现场320多个。为避免作业过程中排放的油、水污染环境,每次施工前,工人都在地上铺好防污布,在四周围上编织袋,周边的树木、设施都用彩条布包起来。配备污油污水回收装置,建设注水井洗井回收间,做到油田开发与保护环境齐头并进。

  现在,无论坐落在马路边、小区内,还是方圆百里的旷野中,数万座油水井都很清洁干净,所属10余个采油厂全部实现了无油污采油厂标准。

  今年,大庆钻井四公司钻井液站已回收高比重废弃钻井液2000多立方米,经过科学处理后,再用于新井生产,不仅节省了200余万元,而且还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丰收。据了解,大庆油田年处理废弃钻井液60万立方米,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创造了生态效益。

  大庆油田在为国家奉献能源的同时,更要碧水蓝天、绿地红花。他们建设绿化生态长廊工程、主城区退耕还林工程、居住区绿化配套工程、油田道路绿化工程、环湖绿带建设工程、苗木基地建设工程、绿地养护工程……如今,大庆油田共建各类绿地1.388万公顷,植树近400万株。

  低碳经济已经走进大庆油田,已经成为大庆人的新追求,也会让大庆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张云普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