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发改委网站消息 5月13日,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主持召开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通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有关情况,讨论《意见》部门分工方案,总结2014年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做好2015年工作。张勇表示要从六方面做好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工作。
张勇副主任介绍了《意见》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亮点特点、任务要求以及分工方案等有关情况,就做好2015年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齐心协力,共同抓好《意见》贯彻落实工作。二是认真落实《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三是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发挥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四是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方式。五是组织好第25个全国节能宣传周工作。六是统筹谋划“十三五”,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重大问题研究。
据悉,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和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司局的约60位同志参加了会议。各部门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宋Z)
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关内容
任务要求
《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意见》指出,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要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要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历时2年多的时间,研究起草了《意见》。《意见》采取条块结合的构架,包括9个部分共35条。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位一体、五个坚持、四项任务、四项保障机制”。
“五位一体”,就是围绕十八大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融合方式。
“五个坚持”,就是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明晰细化。
“四项任务”,就是明确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四项保障机制”,就是提出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加快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4个方面的保障机制。
亮点特点
《意见》最突出的亮点或特点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比如,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要求。又比如,在基本原则里强调,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再比如,在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方面,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
另一个是通篇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意见》强调,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