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主要的碳市场还是欧洲的市场。尽管欧洲市场刚刚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而言,欧洲有比较成熟、交易量比较大的碳市场。在亚洲国家里,日本的碳市场覆盖领域较窄,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的交易较多,所以日本的交易量从2006年以来,一直没有太多的进步。日本的几个重要的碳交易市场,如东京、京都、同川的特点和覆盖的范围都不太相同,但总体来说,我认为它的市场非常有限。日本同川省交易市场,从2005年到现在交易量不超过4万吨,是一个非常小的交易市场。泰国的碳交易市场和日本差不多,主要是学习日本的经验,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韩国在碳市场方面也在做积极的研究,但是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操作。
我国从2011年10月份以来,正式启动了7个地方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两年的时间,深圳碳市场开市,11月上海市场开始交易,11月28日北京开始交易,天津在12月份开始鸣锣。这个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国际上的一些机构,包括这个领域的行家,都对我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的进展感到震惊和佩服。
从目前来看,7个试点省市的配额分配方法不太一样,它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配额分配方法以及覆盖的对象。比如深圳就建立了一种博弈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基于单位增加值的碳强度的分配方式。根据企业的增加值的变化,企业碳排放权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这给核查带来一些困难,但这种方法可能最适合深圳,因为深圳有很多的小制造业,比如说电子产品制造业,可能这种方法更适合它。也有一些试点城市采用的是基准法和历史排放法。
同时,7个试点城市都建立了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并在企业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何核算、配额的分配方式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如果企业不了解、不接受,也不清楚自身的排放量到底是多少,就很难建立一个平等透明的对话沟通渠道。
今年6月18日深圳正式启动交易,深圳有635家企业作为排放交易的范围。交易价格最低成交价是28元,最高的达到了130元。这个价格是欧洲市场也不及的。这是让人比较意外的,以前我们觉得中国市场价格可能上不去,但是没想到会这么高。当然这个量还很小,不具备代表性,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出现的各种状况。
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和深圳不同的是,上海主要覆盖大型企业,制度相对偏严。但是这种偏严的做法,恰恰给了市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如果分配额度特别多的话,就不会有市场,当然配额太少了市场也活跃不起来。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制定了比较合理平衡的配额。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太复杂了,除了观念新,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要一一敲定。在正式进行碳交易之前,要做非常多的工作,上海和深圳前期出台了很多规则,包括分配、核查、交易所规则、管理办法等等,哪一个环节少了,交易市场都很难运行启动。
(孙翠华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观点
节能减排需要建立资金机制
我国每年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都在上万亿元,如果短时间内完成技术改造,完成低碳发展项目,仅仅靠政府的资金,是杯水车薪。所以要建立一个资金机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建立资金机制的一种方式,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不仅是让企业能够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更是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融资机制。让社会资金参与到这个机制当中来,尤其是金融部门,这样碳市场的活力就会更大。同时,要增强市场流动性,如果碳交易市场不活跃,那么这个市场前景依然不乐观。
—— 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 陈欢
试点的最大价值是试错
敲锣仅仅是第一步,上海试点最大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是试错。试错了之后要改,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市场体系。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的挑战。比如投资环境。如果说碳市场只是排放主体之间的相互购买,就不会成为一个金融工具,就无法形成一个大市场。第二是履约风险。明年履约的时候,可能有一些企业超出配额而不去清缴,那怎么办呢?我们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上海覆盖的多为大企业,这些企业会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果不履约,除行政处罚之外,还会对企业曝光,计入征信系统等等。另外,经济复苏之后,会不会全面配额紧张,或者经济不景气,会全面富裕,造成碳价为零,这都是可能发生的风险。这就是试点的价值,我们要发现当中的问题,然后改善它。
——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 倪前龙
金融支持有利于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碳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无形资产。兴业银行从碳资产管理和抵押融资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突破。从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来说,取得金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企业来说,碳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如何变现也很重要。一个成熟市场要有投资功能,这需要金融的延伸。
—— 兴业银行总行环境金融部副总经理 / 巫天晓
碳排放配额应设上限
我认为在配额发放上要设定一个上限额,也就是说不能根据企业的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它们的需要去发放配额,这样企业就没有节能减排的动力了。同时,要设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构,这样才能够保证交易的客观、公平和公正,防止交易所的功能被滥用。最后,我想提一个有关整合的建议,中国有7个试点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包括定价也是有差异的,如此一来,价格的波动会非常大。希望过了三年试点期之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兼容的交易体系,而不是在各个区域各自为战。
—— GIZ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 Hans-Joachim Ziesing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