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天津滨海新区构筑循环型社会 设立4000万节能减排资金
发布时间:2013/11/07 18:00:00浏览次数:2957

  粼粼波光中鱼翔潜底,阵阵秋风里鸢尾摇曳,这醉人的秋景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举起相机,“收藏”眼前的动人景致。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美景绝对不是出现在哪个郊野公园,而是一个集中了很多重工业的经济区域——刚刚开放四个多月的天津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

  把工业区“变身”风景区的,正是一条律动的循环经济链条。这里每天都会以生态方式,净化上万吨污水,使其可以重新得到利用。

  这座公园所“讲述”的绿色故事,在新区几乎随处可见。从经济发展区域,到居民社区,人们处处感受到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的改变。

  自一次党代会以来,新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观念、体制、机制、科技、文化创新为动力,坚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与社会整体推进相结合、传统工业生态化改造与现代工业生态化设计相结合,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起体现新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筑循环型社会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走进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菖蒲、水生鸢尾、芦苇等上百种植物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在它们千姿百态的外表背后,是在修复水质、水体方面所具有的同样过人的本领。它们构建起的变“浊”为“清”的湿地生态链,将一幅循环经济的瑰丽画卷展现在新区百姓面前。

  天津开发区福瑞社区的居民们,要感受循环经济的魅力,无需去十几公里外的湿地公园,社区内的绿色环保便利店就能让他们体会废物的价值。

  2块废手机电池兑换1卷纸,1台旧空调兑换1个小家电……在这家环保便利店里,大到空调、彩电,小到灯泡、塑料瓶,十几种生活废品都能当“钱”花。“我们把便利店和废品回收点集合在一起,既方便百姓处理家中废品,又传播了环保理念,也帮助我们扩大了货源。”天津泰鼎环保公司总经理蒋治平介绍,回收到的各种废弃物将由我们这样专业公司进行处理,被加工成各种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循环经济在百姓生活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根据规划,未来这里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60%以上。今后,这里的居民家中的可回收废品将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不可回收废品则有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进行“搬运”,最终不同的废品将被资源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处理。

  自一次党代会以来,新区以绿色消费、生态社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构筑起循环型社会。

  构建产业共生体系

  上个月初,南港工业区迎来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该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零排放”,牵头实施该项目的马来西亚恩那社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生产净化海水、淡化水、去离子水等多种水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盐水将以工厂化方式生产精制盐、提取化学品以及深加工产品。

  依托海水淡化与工业制盐一体化项目,南港工业区将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入公用工程建设,最终构筑起以海水淡化及制盐为主线,发电、海水淡化、工业制盐、化学品提取、化工建材等项目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可直接节省投资30%,使运行成本下降20%。”南港工业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

  未来,南港工业区的循环经济链条将跨出园区,与邻近的轻纺经济区产业链相连。“依托上述园区,新区正着力打造以石油炼制为源头,以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化纤为中间产品,以纺织工业为下游的大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时期,新区将以八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围绕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形成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而“石油—化工—轻纺”循环经济产业链正是其中之一。

  在新区产业蓝图上,一条条产品链关系密切、资源闭合流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正快速形成。但与此同时,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日益发现循环链条也有“鞭长莫及”之处。天津开发区是典型的综合型工业园区,企业数量多、行业类别多、企业规模不等,循环经济链条难以将所有产生废物的企业网罗其中。

  在环保局总工程师卫红梅看来,发展循环经济不必强行补链,减量化是关键。为此,开发区引进了英国“产业共生”模式,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公布企业废物资源的供需信息,帮助企业充分了解并且获取适用于自身废物资源化的途径,从而推动不同产业企业相互利用废弃物。

  开发区内的天津英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便通过这一平台,解决了处理包装纸箱的苦恼。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过去包装纸箱都混在垃圾中一起填埋,现在通过平台我们找到了专业回收公司,不但省掉了处理费用,一年还能增加几万元的收益。截至去年,“产业共生”项目已经实施42组废物资源对接案例,减少废物填埋量达到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万吨,节约企业成本2119万元。

  四年来,新区通过坚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引进补链企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产业对接,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高效运行的区域性产业共生网络。预计到2015年,新区万元GDP能耗将由2010年的0.881吨标煤,下降到0.704吨标煤;万元GDP取水量将由2010年的7.8立方米,下降到7立方米。

  培育绿色发展土壤

  在新区不断写下循环经济发展华章的背后,是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发挥支撑作用。

  近年来,新区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性作用,有效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目前,新区政府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4000万元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开发区、保税区等功能区管委会分别设立了每年1亿元、3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

  开发区“产业共生”项目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的科学组织。这家由开发区管委会成立的非营利公司,被赋予促进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推进区域低碳发展的重任。目前,该中心重点组织实施了欧盟转变亚洲基金支持的“欧盟滨海产业共生项目”和日本经产省资金支持的“天津-茨城环保合作项目”,并与500余家节能环保技术供应商了建立了联系,其建立的泰达低碳经济信息网注册企业会员超过800家,每年组织的低碳技术交流对接活动多达十余场。

  四年来,新区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一方面将政府、企业、第三方部门结合起来,建立起普遍、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等中介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激励和加强监管“三管齐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新区还在以研发设计、绿色金融、绿色物流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为重点,构建循环型服务体系。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区将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两型社会建设典范。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