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绿色信贷助合同能源管理迎来“美好时代”
发布时间:2013/05/09 09:05:00浏览次数:1275

  1996年,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能电气工程公司负责承接广西第二人民医院的电气改造工程,由于前期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医院方面对此不甚积极。为了打破僵局,中能电气提出了大胆建议:项目的前期成本60万元由中能方面承担,之后每年收取医院节省下来电费的70%作为报酬,5年之后合同到期,设备全部归医院所有。合作协议很快达成了。

  这样一次实践,让中能电气成为了国内最早实践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17年后的今天,节能减排受到空前关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熟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公司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才发现,美味的“蛋糕”要吃到嘴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双赢模式遭遇“成长的烦恼”

  合同能源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此后陆续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得到推广与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我投资、你节能、共分利’,用能单位无需投资,节能服务公司出资改造或升级设备,项目完成后以节省的能源费用(如电费)来回收项目投资的全部成本并实现利润。”上海一家从事电灯方面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司负责人陈家骏告诉记者。

  来自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11年的412.43亿元增长到557.65亿元,增长31.21%,实现节能量达到1828.36万吨标准煤。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实现双赢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却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一模式的推广。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业主不愿意前期投入资金,我们自己经常要垫付全部的前期资金,我们一个公司很难同时运作多个项目。”陈嘉骏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完成一家中等规模工厂的电灯改造项目需要五六万元,改造后,工厂能节能50%至80%,节能效益跟客户三七分成,一般合同期都较长,需要五六年。“所以前期投入很大,回收期又长。”陈嘉骏称,这对资金要求很高,再加上没有客户的预收款合同,公司又一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导致很难从银行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从事这一业务的多为中小企业,他们很少拥有银行所看重的土地、厂房等抵押物,加之自身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不少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常常会拒绝放贷,让节能服务公司不敢签下大项目。没有大项目,企业就没有高利润,节能服务公司就此陷进了一个“恶性循环”。新兴产业所遭遇的尴尬就此凸显。

  专项贷款解融资之渴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整个市场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认识的加深,部分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这一商业模式的价值,并推出了相应的服务。

  “绿色信贷面临的难题有两个:一是技术风险,二是收益保障。”浦发银行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称,对于节能服务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浦发银行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进行研究。

  “目前,节能服务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常常需要先垫付巨额资金,如果得不到融资支持,企业难以开展更多项目,难以做大做强。浦发银行依托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业技术评估能力,推出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能够有效化解节能服务公司的这一困境:对于经浦发银行确认的优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公司可基于该项目节能服务合同项下的未来收益权通过浦发银行取得融资支持。该业务特别契合大型集团化企业在向绿色产业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项目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需求。”杨斌说。

  上海宝钢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浦发银行合同能源管理保理融资获益的企业之一。去年该公司为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的一座冷却塔进行节能改造,在对节能项目进行精确的测算后,浦发银行对宝钢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未来收益权提供保理业务,以120万元买断企业的应收账款,让企业提前获得收益,使其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

  “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在业主、节能公司和银行之间构成了一个三方联动的机制,通过保理产品,节能公司将预期节能收益尽快转化为现金流,银行通过中间业务获益,而实施节能改造的企业仍然是几乎‘零’成本获得了改造服务。”上海宝钢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在根告诉记者。

  正是银行的支持,让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迎来了“美好时代”。据统计,2012年,仅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就办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58笔,贷款余额3.3亿元,其他城市分行也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授信总额度超过40亿元。

  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从世界范围来看,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绿色金融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远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和需要。为此,有专家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制定和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坚持以绿色为导向,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规定,结合本机构的业务发展特点和风险偏好,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

  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此后,更多的银行意识到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将“绿色盈利”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发展绿色信贷,银行主要有两个动机。首先,‘环境与社会风险’已经成为金融业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一方面融资企业或项目可能因环境破坏遭受损失进而造成银行资产风险,另一方面如果银行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很可能遭遇因环保政策的限制而引起的企业停产、项目搁置等风险,使得银行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发展绿色信贷是银行业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其次,由于全球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相关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推动全球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因此发展绿色信贷将有助于银行进入增长潜力大的新兴领域和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表示。

  在刘信义看来,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培育。“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三是金融机构应切实把保护环境与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四是金融机构要加强绿色信贷的服务能力建设;五是金融机构应制定并实施绿色营销策略。”他建议。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