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新闻会客室:加油美丽中国 塑造魅力石油
发布时间:2013/01/24 14:29:00浏览次数:11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四个字首入报告,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词。“热”的背后,体现的是国人对于生态文明的内在追求。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美丽中国的目标一直是与“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内在价值理念一脉相承的。在致力于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充足血液的同时,中国石油还致力于提供更清洁、更高效的油气产品,致力于确保生产供应过程更清洁、更美丽。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愿景。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中国石油重任在肩。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已经拥有转型升级行动指南的石油企业,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将国家宏观发展需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企业,如何将一时的“热词”转化为持久的“追求”,升华为内在的动力,融合为企业发展的文化?

  让我们倾听各企业发展的美丽足音,体味他们如何进一步塑造石油的魅力。

  嘉宾声音

  清洁能源高效开发

  吉林油田公司总经理 苏俊

  油气田的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这么简单。通过管理提升、技术创新以及合理调整油气发展结构,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效益开发,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持续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变增储上产为上产增储;要着力打造特色技术系列,把技术可行转化为经济可行;要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开辟天然气综合利用新路,实现天然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吉林油田要建设效益质量双丰收的千万吨油气田,必须解决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资源现状和效益勘探开发之间的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油气结构,向管理、向技术、向天然气要效益,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比,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油气田绿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效建设千万吨,必须向管理升级要效益。面对剩余油气资源品位差的实际,要始终坚持效益勘探,勘探投资和目标必须以经济可行来衡量。要持续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变增储上产为上产增储,构建发现、评价和开发协同的生产格局,提高油气业务整体效益。要突出抓好开发管理,以“有质量、有效益、高效率”为前提,科学组织生产;把精细水驱挖潜作为油田开发最核心的基础工作,超前谋划单井方案、专项资金和运行安排,实现老油田高水平持续稳产;坚持“立足技术创新、提高单井产量、确保经济效益”的原则,抓好低品位储量动用,在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和钻井提速研究上下功夫。

  高效建设千万吨,必须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技术创新是实现“三低”油田效益开发的根本途径。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攻关水平井钻井、压裂、带压作业技术,抓好二氧化碳驱、调剖调驱试验和物理法采油、直井多层压裂等新技术推广,着力打造具有吉林油田特色的技术系列,努力把技术可行转化为经济可行。2012年,吉林油田通过规模应用水平井钻完井和多段压裂配套技术,水平井的日产是直井的5倍,直井钻井数量由原计划的2200口下降到1400口,实现少井高产,缩减产能投资回收期,降低了征地和后期管理费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二氧化碳驱油试验范围不断扩大,取得良好的减排和增油效果。二氧化碳项目研究机构被列为国家能源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研发中心。

  高效建设千万吨,必须向天然气快速上产要效益。吉林油田以效益为前提,科学调整油气产量结构,力争天然气年产能力达到50亿立方米以上,实现油气各占“半壁江山”。油气发展结构调整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是吉林油田谋划长远、实现科学发展的务实选择。作为“气化吉林”主气源地,吉林油田将严格落实中国石油与吉林省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实现“气快上”目标,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坚持向新层系、新领域进军,实现天然气的快速上产,满足天然气用户需求。

  作为能源产业新的效益增长点,要努力开辟天然气综合利用新路,加快推进200万吨/年LNG项目建设,科学布局LNG站点,规模开发LNG市场,提高天然气城市人口使用率、天然气管道覆盖率和工业用气率,实现天然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主动节能抢占先机

  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 王德义

  随着国家环境标准的提高,石化行业节能减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哪个企业先“站出来”,哪个企业就会先受益,就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尽管节能减排投入会影响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从社会效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却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要推进源头治理,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立项之初就要加强节能评估力度。还要强化全员节能意识,将节能减排的责任传递到各基层班组、岗位。

  随着国家环境标准的提高,末端治理的代价将日益高昂,石化行业节能减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哪个企业先“站出来”,哪个企业就会先受益,就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年来,大庆石化始终以“高效、持续、稳健”为发展原则,秉承绿色理念,深化内涵发展,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努力在“增产不增能”中寻求突破,掌握了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

  深化对标管理,强化全员节能增效意识。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且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工作。我们深化对标管理活动,分析主要装置技术经济指标现状,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差距分析,找出影响技术经济指标的主要因素,加强生产受控管理、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及优化等工作。

  在大力开展对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强化全员节能增效意识的契机,有助于炼化企业从浅层节能向深层节能转变,值得长期坚持,深度推进。此外,在强化全员节能意识方面,我们还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公开考核,强化管理层、技术层和行为层的节能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与环境和谐共处。大庆石化特别注重这一点,几年来,尿素装置扩能到76万吨/年,高压聚乙烯扩能到26万吨/年,投产后安全环保指标、工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淘汰常减压蒸馏等43套装置,技术落后、能耗高的局面得到扭转。尽管节能减排投入会影响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我们认为,企业发展应当放眼长远,着眼大局,如果从社会效益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资。

  推进源头治理,建设新项目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进行节能减排。我们在新建项目上积极推进源头治理,拓展了节能空间。我们认为,对于新、改、扩建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应加强节能评估力度,优先采用节能技术与产品,不节能减排的项目不予放行。在项目设计中应坚持设立节能节水篇,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参与审查,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影响节能节水的相关问题,做到源头节能。

  节能减排永无止境,越到深处越见精神。连续5年获得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型先进企业荣誉的大庆石化对此体会尤深。我们将继续坚持将节能减排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和管理并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全面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理念领先赢得未来

  宁夏石化公司总经理 雍瑞生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全方位参与,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石化行业的绿色发展,应当是绿色价值观引导下的资源创新、管理创新和视野创新。常规节能减排手段必不可少,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对推动绿色发展十分重要。采用先进合同能源管理,能很好地解决节能减排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生产造成的碳排放,企业需要通过自身行为重新进行碳量吸收。

  我们以往提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通常想到的是政府要怎么做。但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的政府职能,也不单纯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政府、企业、社会全方位参与,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宁夏石化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我们认为,绿色发展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绿色价值观引导下的资源创新、管理创新、视野创新。通过与市场和创新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不但能够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发展需要资源创新。常规的节能减排手段必不可少,但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开辟资源多元化途径,对推动绿色发展十分重要。与宁夏毗邻的内蒙古乌海市的焦炉煤气常年对空排放。我们与昆仑能源合作,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收集处理乌海外排焦炉煤气,年产液化天然气50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万吨,减少硫排放1640吨。经工艺处理后的焦炉气替代天然气作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我们认为,这种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循环利用就是一种资源创新,既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原料问题,又解决了乌海市焦化工业污染问题,减排增效,一举两得。

  绿色发展需要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来自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吸收,与市场相结合的途径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行之道。宁夏石化2009年以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的节能机制,陆续实施了循环水节能改造、工艺尾气增压回收再利用等项目,在不增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已实施的四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去年全年实现节能5526.66吨标准煤。

  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因技术条件限制导致能耗高、排放量大的问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很好地解决节能减排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

  绿色发展需要视野创新。地处西北自然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宁夏石化对绿色发展的感受更深刻。2008年,我们在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边缘启动荒漠治理,建立起碳减排基地。现在,茫茫沙海已经种植各种植物近百万株,造林面积达1350多亩,对当地生态改善和环境治理的贡献不言而喻。公司又陆续建设百座温室,生产的有机农产品成为员工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供应源。我们认识到,企业生产造成的碳排放,就是需要通过自身行为再进行碳量吸收,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视野。而绿色发展也让我们和员工尝到了实实在在的双赢成果。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坚持理念创新,科学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石化企业需要理念到位,深入践行。

  绿色建设低碳发展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党委书记 吴宏

  管道建设的绿色内涵,一是要为建设美丽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二是管道建设过程必须始终贯彻环保的理念和做法,用绿色方式培育绿色发展优势。不仅要重视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还要推进以X90/X100钢、X80大变型钢为代表的第三代管道技术研究和应用攻关,为更大口径、更高压力、更高输量的管道建设做好准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和节约发展。

  加快能源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既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的绿色内涵,一是要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源源不断地输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二是管道建设过程必须始终贯彻环保的理念和做法,坚持用绿色的方式培育绿色发展优势。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成立近6年来,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完成管道建设里程2.55万公里,初步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格局。2012年,组织完成管道焊接里程6637公里,开创我国管道建设年度最高纪录。特别是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建成投产,与国内外20多条管道连接,在国内形成近4万公里天然气管网。这张管网将清洁能源输送到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数亿人受益,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绿色管道”,必须不断深化环保理念。我们紧紧围绕“工程建设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管道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2012年,针对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三管并进、多管同行、同河跨越、桥隧相连等诸多世界级难题,提出“工程建设与植被恢复一次性通过”目标,率先启动中缅油气管道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程”,并延伸到西气东输三线和锦郑成品油管道工程。今后,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将全面普及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确保管道建设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建设“绿色管道”,必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012年,我们大力推进压缩机站热能综合利用,特别是加强燃气发动机余热的利用,单站耗气量大幅降低;推广组合式过滤器应用,站场用地和工程建设投资大幅降低,全年运行成本大幅减少。除了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应用,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还着力推进以X90/X100钢、X80大变型钢为代表的第三代管道技术研究和应用攻关,为更大口径、更高压力、更高输量的管道建设做好准备,使我国管道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和节约发展。

  2013年,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担负着四大能源通道收官、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建成投产、压缩机组大规模建设等多项重要任务,对项目群建设管理、系统协调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五位一体”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石油整体优势,又好又快建设国家能源通道和油气骨干管网,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石油员工•纸上微博

  @川庆钻探党群工作部 谷学涛

  我是一名“头戴铝盔走天涯”的石油人,也是一个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我们几个爱好自行车运动的石油人组织了“石油红”骑行队,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入冬到现在,成都的晴天明显多了,空气更好了。我坚信少开一天车,多骑一天车,我生活的这片天空就更加干净。美丽中国,首先要美丽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中国石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之一,而我作为“石油红”的一员,感到很光荣。

  @山东销售临沂分公司 王彬

  建设美丽中国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增强大家的节能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制作宣传册、节能减排知识卡片,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向广大群众宣传如何选择清洁油品、如何从小事做起做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

  @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 魏连金

  时下,民众节能减排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我认为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少用几吨水、少排些二氧化碳,而且还要关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每一度电、每一吨煤、每一滴水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它们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也是节能减排的应有之意。

  @大连石化企业文化处 王卫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更多清洁油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石化企业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清洁油品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采用更加清洁的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长春输油气分公司永吉输油站 高侠

  新年第一天,长春输油气分公司取消了输油泵房和加热炉两个岗位的纸质日报表。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张值班报表的大小相当于2张A4纸,仅这一项全公司一年将节约用纸1.1万张。如果实现无纸化办公,就向美丽中国跨进了一大步。

  @吐哈油田鄯善采油厂综合服务工区 刘柏林

  建设美丽中国,要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天然气开发不能过独木桥,要走多条路。在持续做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同时,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也要给力。

  @冀东油田南堡作业区 邹建红

  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要自觉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和少用一个塑料袋、少开一小时灯、少开一次车开始。

  还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参与爱绿、护绿、植绿活动,美化自己的生活小区、工作厂站,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专家建言

  节能本质是提高发展质量

  用更少、更清洁的能源,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节能理念经历了从“做减法”到“做除法”的转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多关注“总体上节约多少能源”,主要依靠技术节能的手段,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但从“十一五”以来,更多关注“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下降多少”,也就是“单位能源的产出率提升多少”。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切实提升发展质量。

  这对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源生产企业千方百计增加能源供给,但如果终端能源消费是粗放式的,仍然会入不敷出,影响能源供需平衡。同时,节能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即便是水电、核电等新能源,虽然温室气体排放较少,但对环境仍然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使经济系统能效提升所形成的节能量,是最绿色的能源。

  考虑到“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等较容易的技术节能手段已广泛采用,今后我国应着力发挥结构节能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并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高传统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与分工,降低对能源的依赖。从长期看,技术节能的潜力是始终存在的。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节能技术和装备,并理顺相关的制度政策,使得这些技术装备具备成本方面的竞争力,尽快实现产业化。

  石油石化企业是能源的供应端,要多生产清洁能源和终端使用效率更高的能源,为我国经济体在终端用能环节进一步提高能效提供物质基础。石油石化企业也是用能单位,应加快技术进步,减少石油天然气在开采、加工和运输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建炼油项目发展炼化一体化,原油加工行业重点推广高效换热器并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例、降低汽化率、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尽可能多地生产既适合终端市场需求、同时附加值又比较高的产品。(作者杨宏伟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

  观点集萃

  低碳技术推动绿色转型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技术和低碳产业革命可能形成未来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反观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挑战加剧,低碳发展转型也迎来重要机遇期,技术可能是解决中国未来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理顺能源价格,放开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经营环境,加强政府能源监管制度和管理制度,以此为抓手推动低碳技术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区域划分引导绿色发展

  政府应设定不同开发区域,执行不同的绿色发展政策。在优先开发区域,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在重点开发区域,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欧阳志云

  价值认知带动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难普及首先是因为当前资源低价、环境廉价,这让人们很难对资源环境价值有清晰认知。商品的价格没能体现资源和环境成本,公众可以廉价地获得商品,就很难形成绿色消费。因此必须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消耗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有利于百姓新的消费习惯形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杨朝飞

  开放市场扩大交易规模

  碳交易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总量限制,没有额度。在排放限额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怎么实现碳交易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此外,碳市场不能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必须有很大交易规模,不能由若干个交易所共同来做,不能遍地开花,要通过兼并整合、破产重组来重构市场,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李俊峰

  总量控制撬动绿色增长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表述去掉了前面的“合理”二字,事实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式必须是科学、合理、有效和可操作的。如果要进行总量控制,那么这种控制必须是“柔性的”。短期内,应当作为地方政府工作层面的定性考核,而非我国2005年以来在节能工作当中实施的“问责制”。长期来看,将能源消费的存量和增量分开,核定存量,合理控制增量,新增的项目必须是低能耗、低排放的项目,国家设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从而使中国经济取得更高质量的增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周伏秋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