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与企业或全民参与的节能活动在能源利用领域或更大的范围内如火如荼。然而,商业化与市场化才是节能减排运动持续和有竞争力的方向。提高能源效率从下游推向产业中游与上游,推向全社会所有领域,进而形成全民皆能是必须的。
(一)产权结构与交易贯通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实际是政府组织下的产权交易活动。因为无论怎样定义低碳经济,利益驱动仍然是低碳经济建设的起点。低碳经济要有利可图,并以产权、货币、价格启动才能名副其实。产权以赢利为坐标,以货币为选票,以相对价格为需求与供给曲线,安排节能减排游戏于最大可能性边缘。
如果节能减排是一种利益博弈,制度设计的绩效就首先表现为利益有效率并公平地分配。这就要求节能减排产权结构是多元的,充满竞争的,有一定价值与价格水平的。当然节能减排产权结构的设计要充分照顾产权主体的“自治偏好”,因为是通过负担成本还是赚取赢利取决于节能减排产权主体的态度,而不是政府态度。让产权在牟取最大化利益中将节能减排潜力发挥到极致,应当成为低碳经济制度的出发点。
要让节能减排成为投资机会。如果节能或减排是节约或增加资本和财富,节能减排就能成为投资者比较机会成本的必然选项。“任何节约下来的能源都有其一定的价值和市场。要立场明确地把能源效率推向市场”市场形成能源效率的空间,将能源效率与能源商品一样,也作为商品或交易标的投入到市场实现“效率的买卖”,让消费者公开公正地选择。
工业化国家市场经济制度成熟,正式节能减排制度特别是节约能源法中不一定安排产权制度。而中国尚处于过渡经济,政府长期统制节能减排,限制了市场发育与成长。以至于节能减排成为外化经济之举,却不是投资赢利之举。因此,中国节能减排制度创新的拐点在于安排产权及其交易制度形成节能减排市场,设计节能减排产权结构(能耗权、碳排放权、相关知识产权等),形成产权交易,为投资者提供绩效大于成本的回报机会。
能源效率是能源结构效率、产业效率与利用效率的结合,能源效率制度设计是以市场制度为基础的,提升构建培育多元主体,形成能源产业组织,提高竞争力与反垄断。必须承认,与节能减排产权交易制度配套的环境税、补贴与价格,需求侧与供应侧管理,竞争规则及其监管等制度同样是必需的。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节能减排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将减排技术作为投资标的,可以实现更彻底的能源效率。节能减排以技术为内容,技术创新无疑是节能减排的核心和决定因素。制度对节能减排的推进当然也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纵然有规模再大的制度创新也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然而,技术创新同样是制度内发生的。
以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交易为载体,政府管理与监管为向导,能耗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产权交易驱使,节能减排才能成为集压力、动力与潜力于一体的激励型交易结构。
(二)能耗权交易刺激产权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效率是成本最低、环境最友好的减排手段。能源效率是经济的整体效率的表征,能源效率的提升必须以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没有讲效率的制度环境,绝不会有能源用户的节能激励。要创造节能市场就要考虑不同的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节能产品或者能源本身的使用价值就能满足生活消费者,然而这种仅限于这些物品或服务的节能行为经济性并不明显。而工业、建筑、交通厂商能源消费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能源效率及价值就成为其追逐的标的。能源效率交易才是节能减排的驱动力。因为能源效率无止境,能诱致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无止境。
法国、美国等实行的能源指标交易,即能耗权交易则可以刺激能源用户在给定量消费配额内,利益驱使以最小的能源投入,获得最大的能源产出。要让消费者节能所形成的能源剩余量,即可以被计量,“能源需求量的消减量和能源需求不确定性的消减量都可以买卖。”要想交易制度化和可持续就必须形成标准化交易,使能源效率交易有价可寻,如美国能源效率交易中的“消减阀”目录就能成为交易的定价根据。当然能耗权在需求与供给曲线上可以有峰谷低谷,进而形成能源效率的现货、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无疑是能耗权及能源效率交易的首选。
碳排放总量控制与能效标准的确定,能源金融的成熟,能效技术创新,能效国民教育与公共参与以政府监管等都是制约能源指标交易的制度结构。
(三)碳排放交易激励产权内化排放
现有技术条件下,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污染物,也可以是资本与财富,关键是要让碳排放可交易。在能流过程或能源链上能源从矿产品到碳污染物构成了能源价值链。碳作为资本或财富的价值来源于其成为碳排放权交易标的。而以碳交易为内容的碳市场及其交易则为碳效率和碳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空间。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化时间虽然不长,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已经为其积累了50年制度经验,以至于碳交易能轻松地进入投资制度交易时代。特别是CDM和IET机制的推演又使这一制度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对于不少国家而言,碳排放交易就是将这些规则国内化而已,虽然技术上也存在障碍。
环境容量与碳排放总量控制,初始分配与许可交易,排污减少信用的确定,有清洁生产技术以及CCS技术选择,碳金融的成熟等构成交易的制度结构。
Copyright © 2019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Ice.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7006934号
津公网安备 12019002000231号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部